把学生的心事当大事来抓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与心理研究所课题组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我国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系统分析,有关小学生的文献纳入101篇,涉及近29万人。结果显示,2010~2020年,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抑郁、焦虑、攻击行为、退缩、违纪行为和躯体化。整体状况尚可,但前三项的检出率偏高。睡眠问题虽在10年间略有下降,但总体检出率仍高达25.2%。研究人员认为,这不仅因为夜惊、噩梦等睡眠疾病在儿童期高发,也与他们的学业负担较重、电子产品过度使用有关。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14.6%、12.3%,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偏高位置。


上海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雄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幼(幼儿园)小(小学)衔接带来的不适应,二是行为习惯改变。小学的作息时间、学业压力、校园规范等,都与幼儿园有较大不同,适应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就易出现心理问题。逐渐适应后早期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会随之好转。新研究发现,抑郁检出率在四~六年级学生中,呈现出随年级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缓解小学生心理问题,关键是让孩子入学之初,就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比如提前调整作息、督促其改变行为习惯等。在减轻学业压力、保证睡眠时间上,相关部门也已出台了文件。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通知强调,小学上网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就寝时间一般不应晚于21:20;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文件,要求学校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等。此外,儿童的情感复杂性和社会化程度,都将在进入校园后快速增长,家长和学校应密切配合,重点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