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心理医生电话,襄阳心理咨询机构,襄阳心理疏导老师,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于是出来给了孩子们10美分,“让你们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继续嬉闹随后老人每天都会给孩子们钱,但钱数在一天天的减少,只到有一天他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时,孩子们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于是孩子们决定再也不來 这里玩了。
增减效应 先贬后褒好接受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让某一个同学对每组人进行评价。第 一组评价只说缺点,第二组评价只说优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当四组都测试完,心理学家要求大学生们谈谈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他在先贬后褒组受欢迎的程度高。心理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就是“先褒后贬”例如,有的孩子在画画方面很有天赋刚开始家长时常表扬,但时间久了,习以为常后表扬不仅变少,甚至还开始挑刺。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在逐渐提高要求,帮助孩子进步。可实际上,这种从一开始的褒奖有加,到后来的不断批评,会让人产生挫折心理。所以,“糖”要一点一点给,不要一上来就让孩子尝尽甜头和夸奖。
该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它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某班级的学生名单上随意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该班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8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 佼者。而这正是“心理暗示”在发挥神奇的作用。
超限效应 话说多了引逆反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募捐。最初,牧师讲的很好,令人动容,他准备捐款。十 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花钱。时间一点点过去,演讲还没有结束,他实在没有耐心了,决定一分钱都不捐。等很长的演讲终于结束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2元钱,认为这是对浪费他时间的补偿。所以,刺 激过多,过强和过久,往往引起对方心理的不耐烦或逆反,甚至事与愿违,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反映了很多人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一是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方式方法,没有换位思考,所以有家长困惑”“为什么一个问题说了不下几十遍孩子就是不听。”二来,家长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 激,容易把孩子“逼急”了从而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
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往好的方面表现。美国的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很不理想。1924年,哈佛大学心理研究小组进驻公司,寻找原因。心理学专 家在两年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结果,这些工人感觉自己被关注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厂的产值也大幅提高。从心理学来讲,倾听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合理途径。因为被关注,被看见,被重视,可以让人获得自信心和归属感。和霍桑工厂的员工一样,很多所谓的”不良少年,其实是因为父母的关心太少了,他们才会用不良的出格的言行举止来引起父母关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利用积极关注的力量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排解心中的困惑和不良情绪。
登门槛效应 一步一步提要求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佛利德曼与佛雷瑟曾做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在家中窗户上挂一个小招牌,这些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要求将一个大的招牌放在院里,结果半数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他们在另一组家庭主妇中,直接提出将大招牌放在院里 ,结果只有不足20%的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