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青春期孩子逃学及相关概念
逃学
逃学(Truancy)指那些故意的、或者没有获得父母知情的不上学行为。这些行为基本上没有害怕上学的情绪和躯体症状。一般认为逃学多与反社会行为、家教不严、交友不慎有关。而且逃学者不上学期间,通常宅在家庭,或者在校外游荡。青少年厌学怎么办,襄阳中学生心理咨询找西典心理。

神经心理性逃学
神经心理性逃学(psychoneurotic truancy):这是最早的有关逃学的科学概念。是在1936年由Lippman等人明确提出的。他们指出一些孩子不去上学是缘于情绪上的障碍,如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因此提出用“神经心理性逃学”来界定这些因情绪障碍不上学者。

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 school phobia)”:是Johnson在1941年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对学校场景产生病理性恐惧,因此强烈拒绝上学的孩子,并把学校恐惧症归入儿童情绪障碍。后来他又在1957年用“分离焦虑( separation anxiety)”来取代“学校恐怖症”,认为儿童不上学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学校的恐惧,而是由于儿童的分离焦虑所导致的。

拒校
拒校(school refusal):Hersov等人在1960年提出的称谓,用来取代“神经心理性逃学”和“学校恐怖症”。他认为“拒校(简称SR)能更形象地描述因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回避上学的行为。日语的翻译是汉字“不登校”,可能更为贴切些。通常拒校是在父母知性的情况下的不上学行为,会在拒校初期表现出躯体症状和强烈的害怕上学的情绪,拒校期间呆在家中,没有反社会行为,拒校者因为不能上学而焦虑苦闷。
厌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另外一个翻译“厌学”,但这个翻译非常不准确。厌学作为一种学习情绪,存在着程度上的较大变化,轻微的厌学情绪可能会存在于正常上学的孩子身上,属于正常的心理状态,如单纯因为厌学而导致不去上学不能诊断为心理障碍。

辍学
另外一个常见的名词:辍学。它仅表现为一种行为结果,没有意图表示,而拒绝上学却是一种意愿的表达,但这种意愿又是一种主观上的强迫,想去上学但却又不想去学校,带有强迫症的类似特征。拒绝上学可能持续一个阶段,但也可能因为一个阶段的拒校而导致最终的辍学。辍学除了有主观原因之外,还很可能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经济贫困,身体疾病等,而拒绝上学更多地受精神因素的制约。